親子文章分享-孩子需要自己學會解決問題
孩子需要自己學會解決問題
孩子在遊戲學習的過程中,大人急著介入,好嗎?
洪蘭教授指出,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緩慢的,因為它是神經迴路的連接,需要時間來鞏固這些連接,大人請不要任意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。
經驗足夠豐富,更能心靈手巧
最近在一個研討會中聽到老師們問:心靈手巧有基因上的關係嗎?
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眼高手低,知道該怎麼做,卻做得很笨拙?
這可以被訓練嗎?還有老師問:這個跟聰明才智有關係嗎?比較心細機靈敏感的人是否比較聰明?
這個問題需要從好幾個層次來回答,它和基因有關,但後天的比重更大。
外界傳遞到每個人視網膜的訊息量雖然是一樣的,但是經驗使他們對同樣訊息的解讀不同,也就是說,經驗會使大腦運用較少的資源做出更好的成績,使他們從許多人看不出的差異中,看出了不同。
名廚江振誠曾說,他在法國餐廳削了兩年馬鈴薯後,只要一拿起來就知道它的產地,適合煎炸或作泥,這個心靈手巧是他兩年辛苦削馬鈴薯經驗換來的。
很多人都以為神經元的數量很重要,其實,神經元的突觸量才是更重要,因為那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。
孩子的大腦大約在六歲時,就已經長到成人的90%了,但是為什麼孩子和大人比起來笨拙很多?
那就是後天經驗所形成神經迴路因連接或修剪(用進廢退)變得更精準的關係了。
孩子自己能做的事,絕不要替他做
心理學家很早就知道,聰明才智是決定於神經連接的方式和連接的密度,
而這二者都與孩子的經驗有關,尤其是實際動手的經驗。
所以各國的教育者都呼籲:凡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,不要替他做,要讓他自己做,因為主動動手才會促使神經連接。
中國也有「窮人的孩子早當家」的話,因為沒有人照顧,要活下去便得自己動手,
經驗使他們比別的孩子更早學會察言觀色,了解人情冷暖了。
前面為什麼用「各國」?原來文化不同,父母在這個方面的教養方式不同,造成孩子解決問題的態度不同。早年我還在加州大學時,曾看過下面這個例子:
加州大學因為是研究型大學,所以教授來自世界各地,各種膚色和文化都有
那天當孩子在試著把沙裝進瓶子時,發現了困難:鏟子有洞,還沒有把沙鏟到瓶口,沙就漏光了。
結果中國的孩子在他媽媽把瓶子裝滿後,便不再玩了,伸手要媽媽抱;
學會自己解決問題,才有成就感
學習的過程本來就是緩慢的,因為它是神經迴路的連接,需要時間來鞏固這些連接,所以請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,學習的重點在有沒有學會,能不能應用或轉換(transfer)到另一項作業上,快慢完全不是重點。學習是看成果,只要學會了就達到目的了。
大人不要擔心,開竅的早,少年得志;開竅的晚,大器晚成,最終的效果都是一樣的。